广西文艺观察①丨广西文艺踔厉奋发向未来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文化强国号角催征和广西高质量发展时至势成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广西文艺奋楫争先、成绩亮眼:
从“0”到“1”,东西长篇小说《回响》荣摘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滕彬摄影组照《风景新观》《劳作识观》《妙境空观》荣摘第十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一举填补广西在19项常设全国性文艺奖项中仅剩的两项空白。
东西长篇小说《回响》。广西文联供图
从“点”到“面”,文学、影视、美术、书法、曲艺、杂技、民间文艺等领域高歌猛进,2024年在“五个一工程”“飞天奖”“骏马奖”“金菊奖”“牡丹奖”“山花奖”“兰亭奖”和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等全国性评奖和展览展演中收获喜人。
从“创出来”到“留下来”,既重出作品,更重留口碑,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热播,创造年度豆瓣评分最高纪录;彩调剧《新刘三姐》、音乐剧《血色湘江》、民族歌剧《柳柳州》等一批优秀剧目赢得专家、观众如潮好评;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20年演出8000场,成就自然山水与民族文化共同孕育的经典。
《大山的女儿》海报。
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由高原向高峰迈进,广西文艺的脚步深沉而有力。闪亮成绩单的背后,既寄寓着广西文艺“取法其上、高处攀高”的坚定信念,更蕴含着广西文艺“架梁立柱、积厚成势”的战略擘画。利用好资源、创设好机制、涵养好生态,让我们在面对“未来广西文艺何以行”的时代之问时,既有信心,更有底气。
这份信心和底气来自于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重锤响鼓、高举高打,对文化文艺工作的扶持力度、投入力度持续加大。2019年迄今,以“三年规划”为周期,滚动实施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累计扶持项目131个,投入资金逾4亿元;统筹资金7000万元,设立全国第六只、民族自治区首只省级公益性艺术基金;将广西作协由自治区文联所属全区性文艺家协会调整为单独设置的副厅级群团机关,支持文学桂军发展壮大;在重要时间节点多次组织广西优秀舞台艺术、美术等“桂字号”文艺精品晋京展演展览;争取并支持承办“2024中国文学盛典·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之夜”、纪念西南剧展80周年暨第八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等“国字号”重大文艺活动……以给人、给钱、给政策、给任务的“硬核支撑”,全面助推广西文艺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
这份信心和底气来自于文艺创作生产机制的“夯基垒台”。涓涓不塞、是为江河,破冰除棘、是为改革。如何落一子活全局、积优势为胜势,以改革为动力,“系统性重塑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扶持激励政策体系”成为至为关键的一招。围绕加强前端扶持引导,广西开设“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和“广西艺术基金”两条赛道,恢复实施签约文艺家制度,既抓好重大主题创作的“命题作文”,又鼓励文艺工作者个人的“自主选题”,积极营造“有心栽花花要开、有心插柳柳成荫”的生动局面。围绕加强中端跟踪指导,宣传部、文联、文旅厅、广电局等艺术门类主管部门既做“裁判员”,也做“运动员”“教练员”,主动谋划、全程介入,既把政治关、选题关,也把思想关、艺术关,最大限度确保扶持项目优品产出。围绕加强末端激励奖励,大幅提高优秀文艺作品奖励标准,给予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等重大奖项的创作团队最高400万元的奖励,改革铜鼓奖、艺术作品展览等奖项设置、办展方式、评奖办法等,全面对标国家标准,充分激发创作激情和创造活力。
这份信心和底气来自于大文艺工作格局的持续巩固。文艺创作登高原攀高峰,不能单靠“各家扫好门前雪”,更要“众人拾柴火焰高”,真正实现1+1>2。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自治区党委宣传部2022年牵头建立了广西文艺创作联席会议机制,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到的15个门类,分别明确主责单位、协作单位及其职责分工,定期召开全体会议和通气会议,加强“重大文艺政策、重大主题创作、重要文艺奖项、重点文艺活动”的研讨会商,编撰出版广西文艺发展年度报告,建设集成“三库两平台”功能(题材库、项目库、专家库和展示平台、评审平台)的“广西文艺云”……通过让各创作主管部门思想一致、目标一致、行动一致,汇聚起文艺工作“一盘棋”的合力。
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干出来的精彩。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的新征程上,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是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的应有之义。前行路上,仍有一座座艺术高峰等待我们去攀越、去征服,文艺桂军当志存高远、奋勇向前。新年已至,让我们踔厉奋发向未来,共同迎接广西文艺名家辈出、精品迭出的又一个春天!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