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糖画 传承经典
糖画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以糖为材料来进行造型的,可以观赏也可以食用,民间俗称“倒糖饼儿””或“糖灯影儿”。
糖画约起源于16世纪,在明代宫廷习俗中,每当新年祭祖时,官宦大户人家往往用模具印制糖狮、糖虎和文臣武将等形象用以祭祀,后来该技艺传入汉族民间,逐渐演化为糖画。这种集汉族民间工艺美术与美食于一体的独特手工技艺,曾广泛流行于四川省成都市周边及自贡、泸州、重庆、乐山、内江等巴蜀大地的城市乡村。
糖画,顾名思义就是用融化的糖汁作画,糖画是一门高深的民间技艺,里面蕴含了历史、美术、地方民情风俗、蔗糖工艺等等复杂的元素。
第一次见到糖画是小时候在老家赶庙会。一摊子前站满了孩子,有的吮着手指,有的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有的则是垂涎三尺,探头凑上去,只见一位糖画艺人正在制作糖画。做糖画的工具很简单,仅为一勺一铲。民间手艺人拿出了一口铜锅,放入了清水和白砂糖,熟练地操作着小勺、小铲,慢慢细细地搅拌着,不久,烧熔化了的糖汁在锅中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的大泡泡,锅内的糖逐渐微微发黄,也越来越黏稠,糖浆也就做好了。
用小圆勺舀起铜桶中的糖稀,以腕力带动勺子运行,以糖为材料进行造型作画,以稀糖为“墨”、勺子为“笔”,随意挥洒在光洁如镜的大理石板上,或提、或顿、或放、或收,一缕缕糖丝不断飘洒,各种生动的图案造型随之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待新鲜的糖画凝固后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 粘上竹签,一个完美的糖画就出来了,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融物质与精神文化享受于一体,观之若画,食之有味。
糖画的内容有很多题材,人物和动物的造型较为有趣。由于糖料的流动性,即使相同的形象,亦不会出现雷同的造型。做糖画的人是没有底稿的,画稿全在他的头脑里,做糖画必须胸有成竹,要趁热一气呵成。他们汲取了传统皮影制作的特征及雕刻技法,十二生肖喊来就来,张飞、赵云、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诸多造型。褚人获《坚瓠补集》载:明俗每新祀神,艺人又将中国皮影、民间剪纸等姊妹艺术的造型手法融于一体,不用印铸模具,而改为直接操小铜勺,舀糖液绘出皮影图案,逐渐演变发展成为今日的糖画艺术。
“拨浪鼓儿风车转,琉璃咯嘣画糖人儿。”这金黄剔透的糖画是童年回忆里弥漫的一股甜蜜芬芳。几个硬币就可以买个糖画,每每转得自己心仪的糖画时,举着腾云驾雾的飞龙或展翅欲飞的彩凤,腰板就会挺得像松柏一样笔直,一时还舍不得吃,只轻轻用舌尖舔一下,又得意地向同伴炫耀,其他的小朋友就会露出一股子羡慕的神情,站在一边猛吞口水,自己便会感觉十分的骄傲和满足。
糖画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可以把民俗场景和民间艺术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如今,糖画市面上已鲜见,这门记忆中最甜蜜的技艺,面临传承困境。在五彩缤纷的现代社会,把糖画推向市场,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让更多人感受古老东方文明神奇的民间艺术。(檀燕妹)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