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频道--广西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族文化

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广西毛南山乡

日期:2017年10月20日 09:38

资料图:毛南族傩舞。 陈金文 摄

  资料图:环江毛南族傩舞。陈金文 摄

“非遗”活态传承中国毛南族“族宝”焕发新生

  资料图:头戴花竹帽的毛南族姑娘。中新社记者杨志雄 摄

  中新网广西新闻10月19日电(记者 杨志雄)走进距离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城6公里的思恩镇陈双村,一栋栋具有民族特色建筑的楼房掩映在绿树丛中,篮球场、戏台、文化长廊等一应俱全,整个村寨别有一番风味。

  陈双村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村寨,由环江县把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集体搬迁至此,有毛南族、瑶族、汉族、苗族、壮族等,各民族还保留着本民族的生活风俗习惯。在镇政府、村委长期实施民族村务联管下,陈双村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如一家,被广西自治区评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并获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陈双村是环江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建工作的一个缩影。多年来,环江县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期民族工作主题,把民族工作融入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全县呈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良好态势。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绩斐然

  环江县位于广西西北部,是毛南族发祥地,是中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环江县始终自觉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出台的一系列富国强民政策,紧密结合环江实际,大力宣传《民族区域自治法》、《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让党和国家的政策植根于干部群众的思想之中,统领干部群众的思想,激发干部群众热情。

  2010年,环江县建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组织机构,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和县长为组长,县委办、政府办、人大办、政协办、宣传、统战、民族事务局、财政、广电、政法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工作领导小组。

  官方介绍,环江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进宗教场所”活动,每年在全县范围内集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通过悬挂宣传标语、制作固定标语牌、制作宣传板报、电视节目宣传、举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启动仪式、举办民族山歌演唱等形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在全社会形成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良好氛围。

  环江县投入资金,积极申报并打造县毛南族博物馆、思恩镇陈双村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14年,思恩镇陈双村被自治区评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016年11月,环江县毛南族博物馆被自治区民宗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命名为第三批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目前,环江民族局已连续多年获评“河池市民族工作先进集体”、“全区民族政务工作信息先进集体”称号,并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区民委系统2007-2008年度先进集体。2009年,环江有1人荣获国务院国务院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模范个人称号。2013年,在广西第七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环江有2人荣获“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县民族局和思恩镇陈双村委荣获“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上新台阶

  毛南族是中国22个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之一。目前环江县总人口38万人,其中毛南族人口6万人,约占全国毛南族总人口的60%。

  环江县官方介绍,2006年起,环江县不折不扣落实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以改善全县72个毛南族聚居村群众生产生活基础条件为重点,先后投入10亿多元资金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安排各类扶持项目4000多个,涉及农村饮水、教育、卫生、文化、通屯道路硬化、通屯砂石路等项目,惠及全县8个乡镇72个民族村,23万群众。投入资金之多、覆盖范围之广,在毛南族聚居区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加快了毛南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的步伐,推动自治县各民族共同发展。

  通过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项目的实施,使毛南族聚居村基础设施、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特色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群众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今年11月18日,环江县将迎来自治县成立30周年县庆。中共环江县委书记黄荣彪介绍称,目前,环江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产业发展显著提速,脱贫攻坚卓有成效,旅游产业风生水起,城乡面貌焕然一新。2016年,环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3亿元人民币,财政收入3.55亿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8122元,分别是1987年的27.6倍、42.2倍、40倍。

  黄荣彪称,环江县依托资源和环境优势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特色农业快速发展,逐步走出一条由传统种养业向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发展的新路子,“五香”食品享誉区内外,红心香柚成为环江新的特色名片,特色种养与农家乐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当地实施“一园二带三区”产业发展战略,河池•环江工业园区晋级自治区A类产业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2家,逐步形成农林产品加工、茧丝绸、有色金属、新能源、饮用水等产业并举的新格局面,成功打造“中国优质蚕丝生产基地”县。

  此外,环江县坚持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主线,加大城镇建设项目实施力度。当地按照“一桥一路连成线,三横六纵形成网”目标,改造旧城区、拓展新城区,城市综合体、花竹帽广场等项目的建成,县城外立面改造工程的竣工,改变了环江的形象,提升了环江县城的功能和品位,全县城镇化率提高到了40%。全国、全区名镇名村名屯创建工作成效突出,东兴镇列入全国重点镇建设,下南乡中南村南昌屯和思恩镇陈双村获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县12个乡镇、143个行政村实现通达公路硬化率100%,贵阳至南宁高铁的过境以及将在县城附近设站,更是给环江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4年6月23日,“环江喀斯特”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环江以此为契机启动旅游基础设施大会战,大力推进一大批景区景点的配套设施建设,致力打造成为生态宜居、休闲养生、文化绚丽的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

  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获得突破

  黄荣彪介绍,环江县坚持各民族的团结互助、和谐相处,大力挖掘、传承和保护特色少数民族文化。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毛南族“肥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毛南族肥套傩舞《三娘与土地》《顶卡花》等民族文艺作品成功登上德国、泰国、日本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舞台。环江县成功举办广西环江•毛南族分龙节暨世界自然遗产文化旅游节,毛南族分龙节龙舟赛上升为国际赛事,分龙节成为广西民族节庆文化十大品牌之一,环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得到广泛宣传。

  环江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官员介绍,为挖掘、传承和保护毛南族传统文化,当地举办多期毛南族民间手工艺(花竹帽)培训班,培养出30名花竹帽编织工匠;举办毛南族祥鼓、木鼓打击技艺培训班,培训60位学员,传承民族鼓打击技艺。此外,组织完成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毛南族肥套》影像全程录制工作;完成了优秀民族文化《环江碑刻》和《毛南族民歌》挖掘整理工作;组织毛南族学者撰写《广西通志.民族志》中《毛南族传统节日》,文中详细描述了毛南族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庙节、中元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来历和节日礼仪及过节习俗。

  环江积极开展少数民族体育竞技进校园、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毛南族聚居区下南中学每年都举行毛南族传统体育竞技比赛活动,环江民族中学每年举办“民族民俗文化艺术节”,例如,跳壮族竹杆干舞把、跳苗族芦笙舞、跳毛南族花竹舞、唱毛南山歌比赛等,把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融入学校的课外活动之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增进学生的民族情感。环江还投资建设下南中学四个民族文化特色室,帮助下南中小学创建“毛南花竹帽艺术团”,传承毛南族文化艺术。

  此外,环江县创作、收集整理出版毛南族民歌,出版毛南族民歌《有一个飘香的地方》和《歌,从这里飘来》民歌专辑,并出版了《风情毛南 香美环江》、《毛南族民间故事精选》、《毛南族民间故事选读》等书籍,组织编写《毛南族医药》一书,改变了毛南族有药无书的历史,填补了中华民族医药宝库的空白。(完)

陈伟冬

中新网广西新闻

  • 上一篇:
  • 下一篇:

+更多焦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