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享八音坐唱 遥听天籁之音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称“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
布依八音,是指流传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沿江乡镇及南盘江流域部分地区的传统说唱曲艺,演出队伍8至14人不等,所唱生、旦、净、丑诸戏曲,用牛腿骨、竹筒琴、直箫、月琴、三弦、芒锣、葫芦、短笛等8种乐器合奏,常见于民族节日、婚丧嫁娶等场合。清代《清稗类钞》中记载:“八音以弹唱为营业之一种,所唱有生、旦、净、丑诸戏曲,不化妆……。”
据史料记载,八音早在唐宋时期就流传于南北盘江的贵州兴义、安龙、册亨、望谟等布依族聚居区一带。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平南乐》中称:“广西诸郡,多能合乐,城廊村落,祭祀、婚嫁、丧葬,无一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盖日闻鼓笛声也。每岁秋成,众招乐师教习弟子,听其音韵,鄙野无足听。唯浔州平南县,系古龚州,有旧教坊,乐堪整异,时有教坊得官,乱离至平南,教土人合乐,至今能传其声。”
八音坐唱原属宫廷雅乐,以吹打为主,元明后逐渐发展为丝竹乐器为主伴奏表演的曲艺形式。元明代以来,加入了民俗、喜庆内容的演唱,并吸收其他戏曲特点,丰富了演唱内容。有关史料记载,清初时期,“整个珠江流域以及百色、龙州等地均能见到它的足迹”。清·柏恩寿的《坦园日记》亦记述有观看“八音班”的演唱情况。
就在八音座唱发展的鼎盛时期,又一种新的文艺形式悄然而生,就是布依戏。之后,布依曲目大多被兴起的布依戏吸收,衍变为布依戏的传统剧目,形成四种音乐形态同宗的独特景象,这四种音乐形态并没有被历史的"浪淘尽",而目前同时存世,形成"四乐同堂",殊显难能可贵,至此有布依曲艺和布依戏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一说。
八音坐唱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演员们边演奏民族乐器边唱,旋律古朴流畅、悠美悦耳。流入民族地区以后,演唱内容增添了民间传说故事、汉语故事说唱本、剧目等,表现出布依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丰收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对丑恶的鞭挞,形成叙事性较强的民族曲艺,因其源远流长、婉转优雅,民族特色浓郁而被称为声音活化石和天籁之音,受到群众喜爱而流传至今。
布依族八音坐唱由纯器乐曲依次发展为表演唱,发展为八音座唱,以后又延展至布依戏曲。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布依族八音坐唱具有鲜明的布依族特色,是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曲艺宝库中的瑰宝。(檀燕妹)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