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频道--广西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族文化

古韵新声:击打间传承千年遗风

日期:2017年09月28日 18:09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中的会鼓表演。廖秀丽 摄

鼓声阵阵,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这是来自传承千年的会鼓之声。极具民族特色的广西马山壮族会鼓近年来较为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不少的场合上都能看到会鼓的表演,9月11日,第12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上,会鼓就在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中亮相,表演者身穿着艳丽的民族服饰,洪亮清脆的鼓声,配合着锣声、钹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马山壮族会鼓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宋朝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会鼓。最初的会鼓用于军事上,是统一号令,鼓舞士气的工具。有资料记载:宋代时侬智高叛乱,狄青率军平乱,在马山当地筑城屯兵抵御宋军,双方僵持不下,每天一到天黑,“宋军鸣金收兵,土民擂鼓而进”。同时,会鼓也是古时人们驱鬼镇妖的用具。至今在马山壮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有一人,每逢赶圩行至半路,都会有一个野鬼跃上其肩,只闻其言不见其行,到了晚上,家中小孩惊叫,鸡飞狗跳,不得安宁。这人就问鬼怕神马,鬼回答说我不怕人,怕的是闪电雷鸣。此后,人们就用牛皮制成鼓,以鼓声代替雷声,用以驱鬼辟邪。

会鼓对于马山壮族人们来说意义非凡,无论是古时祭天求神、祈求吉祥,还是民间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场合,会鼓都是不可或缺的,在一定程度上,阵阵鼓声中寄托的是人们的情感。当然,除了在较为特殊的日子中击鼓,会鼓还逐渐发展成了马山壮族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流传下来。时至今日,在马山地区,人们的击鼓习惯依旧保留,甚至还演变成了民间群众性表演活动和竞赛项目。时常就有各个村屯之间进行赛鼓活动,鼓声几个昼夜不曾停歇。

早先的会鼓表演形式比较简单,一人一鼓,节奏相对单一。而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对于会鼓的表演形式也做出改变,不再是单调的敲击鼓面,还为会鼓谱出鼓曲,再加入了一些民族乐器作为伴奏,让会鼓更具民族特色和观赏性。因此在如今的会鼓表演中往往是多人配合的,一个击鼓,一个敲锣,一打钹,多人合作,气势磅礴,声动八方。对于会鼓的传承,人们也在不断的改进着鼓队的乐器与编曲,让会鼓古韵发出新声。

广西马山壮族会鼓是马山县壮族世代相传的民间鼓乐,也是优秀的壮族传统民族文化,在2008年时,马山会鼓被列入自治区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会鼓发展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至今依旧不断的延续。而要更好的传承会鼓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者还应该注重将会鼓这样的千年古董与时代紧密结合,让千年古韵响起新声。(梁丽)

马琳

广西新闻网

  • 上一篇:
  • 下一篇:

+更多焦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