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 享音义之美
(
门联。廖秀丽 摄
春联。廖秀丽 摄
楹联,起源于中国,是中国独有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也是汉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可称对联或对子。
所谓“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与文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的思维本质大致相通,词性可以相对,又可相近,对仗工整,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声调可分平、仄,给人一种和谐美。
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是一种写于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亦为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南朝《荆梦岁时记》记载:“每逢岁时,人们便挂桃符来驱鬼避邪、迎接喜福”。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说:“尝闻纪文达师言:楹联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
古时,文人学士以楹联赠答,成为一时风尚。乾隆在位时,纪晓岚常陪他吟诗作对,游山玩水,乾隆与纪晓岚文字唱和故事也甚多。在乾隆五十大寿时,纪晓岚便做了一祝寿联献给乾隆:“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五十年圣寿,自今而后,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该联歌颂之诚,对仗之工,前所未有。
从古代的天子殿堂到现在的平民居室,从古远的园林亭榭到今天的街市店肆,都可以找到它的踪迹。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祈祝庆典、交际装饰、婚丧寿挽、题赠戏谑,大千世界无不涉足,真实“俗雅兼顾趣,古今自纷呈”。
楹联总是斯文典雅的,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灵活鲜明,雅俗共赏,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它能写景状物,抒情言志,能说古道今,褒贬讽谕。它要求以最少的字句,最简练的形式,换起人们的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着墨不多,却寓意无穷。它历经千年的沉淀,其韵律与美感不言而喻,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楹联历千载而弥珍,承诗经、楚辞之绪,沿律诗一脉而来的。梁启超曾说:“固自有其特殊之美,不可磨灭”。时代在进步,楹联看似偏离大众,实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到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小到自家门口的对联,以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庙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等对联文化形式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展现着它的美。(檀燕妹)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