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铜鼓
骆越文化祭祀活动现场的铜鼓表演。刘丽丽摄
绵延千古的铜鼓文化是壮族历史的活化石,在数千年发展传承中,铜鼓见证了岁月变迁,也见证了壮族人的生活。
铜鼓历史悠久,早在青铜时期就已经产生,最初的铜鼓是作为炊饮器使用。那时的铜鼓也称为“釜”,一般是为战争时期的军队解决行军用餐问题准备的,因此又称“行军锅”。铜器在当时的运用还不算广泛,一般只用在军事上,这也是后来古墓中挖掘出的铜鼓都是与大量兵器共存的原因。
在行军过程中,人们渐渐发现击打铜釜能发出响亮的声音,并且能够传的很远,便开始有了敲击铜釜以传递信息、发布号令或是报讯集众的习惯。后来,铜釜逐渐演变成了铜鼓,铜鼓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精心打造铜鼓,铜鼓的功能也就有了转变。精致的铜鼓被当做进贡或者赏赐的重器,也是权力与财富的象征。在《南史·欧阳頠传》中提到:“钦南征夷獠,擒陈文彻,所获不可胜计。献大铜鼓,累代所无,頠预其功,还为直阁将军”。这也就意味着,在古代的战争中,获得铜鼓代表着战争的胜利,而失去铜鼓的一方则会失去统治权。
在当时的社会,壮族先民信仰神灵也敬畏神灵。人们希望获得神灵的怜悯,最终得到指引与佑护,或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满足。而壮族先民的观念里,祭祀是人神交流的一种途径,铜鼓则是沟通人神的工具。“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壮族先民在祭礼中用歌舞娱神,铜鼓伴歌舞必不可少,铜鼓也就成了祭祀中的礼器。
铜鼓对于壮族先民来说是重要的,人们甚至将它当成了储存当时人们思想、生活信息的资料库。在壮族铜鼓之上,一般都会有着丰富的纹饰。青蛙是壮族的“图腾”,因此蛙型纹饰也比较常见。壮族先民在打造铜鼓的时候,精心铸造出极具特色的青蛙纹饰,无疑是体现出了壮族人们的图腾信仰。
铜鼓文化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地影响着壮族人的生活,每逢节庆、或是遇到喜丧祭祀,人们总要打鼓以表庆祝或表示悼念,这样的习俗沿袭至今。壮族铜鼓的千年流传虽历经风雨沧桑,却不曾从壮族人的生活中消逝。时至今日,铜鼓古时的一些用途也许不复存在,但早已融入壮族人们血液中的铜鼓情结始终如一。(梁丽)
- 上一篇:
- 下一篇: